专题首页 时政动态 学习动态 党史之窗 学史力行

【全面小康南网力量】山乡巨变 回访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

信息来源:南方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1-07-20


  开栏的话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即日起,南网报开设“全面小康南网力量”栏目,报道雷竞技下载网址 帮扶地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气象,以及公司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举措,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村生产生活的显著变化和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好,真是好,日子真的太好咯!”谈起近年来的变化,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村民周成芝连用了几个“好”字。

  然而,文化水平不高、不善言辞的她却不知该如何表述变化之好。一旁的水田村村委会副书记常开均赶忙拉起记者:“我带你去村里转一转,就明白了。”

  清澈的溪流从山上一直流到村口。溪流旁,是一排崭新的易地搬迁房,更有村民建起了别墅;热闹的文化活动广场上,年轻人打着篮球;学校也是崭新的,还有远自上海的富商捐资助学。

  “变化简直太多咯!”常开均边说边笑,“不说远了,五六年前完全不是这样,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2016年,记者曾到水田村采访。那时,进村公路还是坑坑洼洼的,村里连接各小组的小路就更不用说了。村口,全村唯一的小卖部货架上摆着不算丰富的商品,有些货物上还积着灰。

  处于乌蒙山区的昭通是深度贫困地区,而水田村又是昭通最偏僻贫困的乡村。名为“水田”,村里却几乎找不到一块稻田。水稻一年一季,吃喝都成问题,村民出于生计考虑,在多年前改种玉米、土豆等作物。

  然而,这仍旧改变不了穷困的面貌。小村庄在巍巍大山的环伺下,显得过于渺小,让人倍感压抑,却无法抽身。一座座独立在山顶、山腰的危房,仿佛摇摇欲坠,丝毫经不起地震、暴雨的侵袭。

  “幸好,有党和政府关心我们!”周成芝反复说着这句话。

  2015年9月,云南电网公司派昭通彝良供电局员工吴长碧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不曾想,这一驻便是6年。这位扶贫女书记,迅速走遍了全村25个村民小组,摸排整理出全村361户、1556人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一遍遍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从柴米油盐做起,改变虽小,却冲击着村民固有的思想观念。

  变化悄然发生。道路开始翻修,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移民安置房建起来了。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产业:高山上种满了竹子,旱地里盖上大棚培育起了辣椒,山林和村户的围栏里饲养着猪、牛等家畜,它们吃的都是地里的玉米、红薯、土豆、青草等。

  村里组织年轻劳动力集体培训,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共计3868人的村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去到福建、浙江、广东的工厂。也有从外地返乡创业的村民,凭借丰富的经验、勤劳肯干的作风、高超的手艺,为家乡开起了第一家家具店、装修店、铝合金门窗店……

  “真的脱贫了!”村委会监委委员黄方义拿出最具说服力的数据: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420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8520元,全员脱贫,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那么,未来还有无返贫的可能?“没有!”黄方义态度坚定。这是村里经过多次排查,研判得出的结论。“在外有务工,进村有产业,收入稳定得很。”

  扶贫更要扶智。村干部带了个好头。村委会书记常开勇、副书记常开均都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拿到函授大专文凭,感慨“知识就是力量”,并将理论知识落实到乡村治理发展的实践中。此外,他们成功说服街坊四邻,把孩子送入校园学习,为乡村振兴助力。

  还有一些更大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2020年5月,昭通往返广州直飞航线开通;是年最后一天,昭通至彝良高速公路通车,改写了彝良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当下,水田村来了一帮工程队,施工如火如荼。他们立起宜昭(宜宾至昭通)高速公路项目部的牌子,住进了村民的新房里。

  大田坝组村民罗顺全很开心地接待工人,甚至把新房专门腾出,租给35位工人,自家人则重新住进翻修过的老房子。10间房,月租总共2000元。“他们是为村里的发展作贡献。高速通车后,我们的辣椒、竹笋就可以卖去四川了。”罗顺全说。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帅泉 毛春初 通讯员 陈波 殷浩钦 朱明芬 赵亮 赵威